close

發展遲緩兒說故事 心路建議家長應及早關注           2010812 23:00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不會說話」經常是父母開始擔心孩子可能有問題的一項因素,心路基金會指出,語言發展遲緩往往伴隨著其他障礙,例如認知與學習的障礙、聽力損失等等,當家長抱持「大雞慢啼」的心態看待時,很可能錯過孩子早期療育的時機,不能不慎。

心路基金會指出,5歲的志軒是一個典型的例子,3歲時因為仍不會說話,家長帶他就醫求診,診斷後才發現,志軒的主要問題其實是自閉症,因為互動、理解的能力不足,導致語言發展也出現困難。小閣在近3歲時,雖然各項生理發展跟一般孩子無異,也能用口語表達,但家人發現她只會說簡單句,而且對於超過兩個指令的句子就不知道怎麼反應,經過評估才確認她有認知發展遲緩的問題。

心路基金會語言治療師王道偉指出,語言溝通是一種複雜的能力,許多的研究發現,孩子學習走路大約在2歲完成,但是要發展出成熟的語言溝通能力,至少要到67歲;而生理因素與環境因素都會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再加上語言發展往往要到23歲才能比較看得出差異化,若孩子沒有其他較外顯的發展問題,通常家長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明顯落後一般孩子時,幾乎都要到孩子3歲左右了。因此,難發現、晚發現,以及容易與其他障礙混淆,是發現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三大困難。

一般而言,學前兒童有相當比例會有語言發展遲緩、構音不清、說話不流利等問題,而發展遲緩兒童,無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腦性麻痺、聽力障礙或智能不足兒童都會因為互動、聽覺、肌肉或神經系統、認知等障礙,而伴隨不同程度的語言發展困難,亟需早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心路基金會服務總督導林麗英指出,臨床上有許多心急的家長,期待幾次的語言治療門診就能讓不說話的孩子開口說話,但語言發展的成因複雜,與其執著於要孩子「說」,不如先努力提升孩子學習、認知的能力,和發展孩子多元性的溝通能力。

在點燃生命之火的贊助下,心路基金會特別規畫「語言認知療育服務」,結合專業語言治療師和資深療育老師為發展遲緩及障礙幼兒提供服務。林麗英表示,該課程的特色,除了有語言治療師針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溝通能力、口功能與構音能力做整體評估,也運用許多科技與非科技的溝通輔具,並結合認知訓練,以及生活情境中的互動,來提升孩子整體的溝通能力。

812 日,心路基金會特別為這項服務方案辦理一場成果發表會,5名發展遲緩兒包括自閉症、多障兒,和原本連吞嚥都有困難的罕病兒,以溝通圖卡、溝通筆、觸控式電腦等方式,為在場人士說了一段「三隻小豬」的故事,展現學習成果。讓大家看到,即使是語言發展困難的孩子,都能透過多元溝通學習策略,提升表達能力,進而引導出口語能力的發展。

目前心路設有「幼兒發展網站」http://baby.syinlu.org.tw ,家長可以利用其中的發展篩檢功能,以初步評估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是否正常;網站內還有許多刺激幼兒語言發展的生活小撇步,歡迎家長上網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